门前流过龙眠河
| 招商动态 |2016-11-28
我家住在龙眠河畔已近五十年了。
伴着滔滔不息的流水成长,听着叮叮咚咚的水声入眠,龙眠河留下了我青葱的记忆。
五十年前的龙眠河是家庭主妇们最喜欢的地方。清晨,此起彼伏的棒槌声就把我们从酣梦中唤醒,那时刻河里还飘荡着白雾呢。
走下河道,但见河水淙淙,清澈见底,水底布满鹅卵石,小鱼游来游去,毫不怕人。河水边上,星星点点摆放着许多条石,那是女人们洗衣洗菜的石埠。河水长流不息,被条蚊帐抖得开,易清水,即便后来有了压水井,大家还愿意到河里洗。
有时妈妈们在洗衣,我们小伙伴就赤脚站在水里玩耍。男孩女孩嘻嘻哈哈,棒槌声,说笑声,打闹声,响成一片,好不快乐。偶尔妈妈生病,我有时也会在邻家女孩的陪伴下,到小河边洗衣,忘了带棒槌,便拿起顺手的石头砸,衣服洗完竟发现有些地方捶烂了。喜欢玩笑的洗衣大妈拿我们打趣,羞红了脸的我们心里竟有些甜丝丝的。
龙眠河更是我们少年的乐园。那时,最令人开心的事是到河里捞鱼。夜晚经常有人用药在上游毒鱼,得知后,次日凌晨小伙伴们便拿着小箩筐,挽起裤腿赤脚在冰凉的河水里争相捞鱼。被药昏的鱼儿失去了反抗力,浮在水面或躲藏在石头底下,很快就成了我们的战利品。
为了找到的鱼儿更多更大,我们睁大眼睛在河里蹚水,而弟弟则唯恐哪块石头底下藏着的鱼儿被漏掉,于是往往落下我们一大截。到了中午,这捞上来的鱼,便成了我们的美食。那时,完全没有食品安全的概念,吃了被药的鱼也没有什么后遗症。
顺着门前的河流往上游走一里多路,便是著名的“钓鱼台”。钓鱼台背靠桐中,是座矮矮的小山,其下是一个不太大的锅底潭。在龙眠河玩厌的我们,暑假便泡在这里玩耍。
打水漂是很需要些技巧的游戏,捡起一块扁平的石片,贴着水面扔过去,既要角度合适,又要力度均匀。弯下腰,将片石贴着水面扔出去,就能掠过几个乃至十几个水漂,胜利者便得意地笑起来。
潭中央很深,有次一个伙伴游到了中间,呛了几口水便喊起来。我能游水但不懂施救,从正面过去拉他,反而被他按到了水下,正在挣扎之际,随着“你们在干什么”的喝问,一双大手把我俩拉出了水面,原来T中大个子C老师以为我们在打闹呢。这一惊险的场面,令我终生难忘。
河边下游的紫来桥,是连接东西最便捷的通道。雍正年间,张廷玉曾经用皇帝赏赐的钱修葺过,故又名“良弼桥”。那时的紫来桥全用条石铺成,年深月久,条石被风雨侵蚀车碾人踩,凹凸不平,很有沧桑感。
炎夏傍晚,紫来桥便成了纳凉的好地方。那时没有电风扇,每到黄昏,河边人家便早早在桥上或桥边,摆好竹床或春凳,边喝着茶水边聊天。
谁家的汉子有时拉起二胡曲《孟姜女》或《江河水》,虽嫌荒腔走板,但那如泣如诉的乐音和着水声飘荡在河道上,拨动着人们心弦。
清晨,挑柴的山民经过紫来桥,在河边飘荡的雾气中,或许能看到酣睡在桥头竹床上用被单裹着的纳凉人。
夏日暴雨后,河道顿时宽阔起来。上游的“落水桥”多半被水漫过,挑柴进城的山民只好穿着裤衩涉水过河,那些拉板车的,只能望洋兴叹,或改道从东门进城。
1969年,桐城遇上了几十年不遇的大水,百川灌河,龙眠河变成了一条咆哮的黄龙,浑浊的河水发出震耳欲聋的涛声,水位上涨到几乎与河堤平齐。浑黄的水面上,时时漂过从上游淌下来的树木、猪牛羊等牲畜和杂物,令人胆战心惊。
河边有些身强力壮的汉子,用抓钩或其他工具,不顾生死地打捞那些木料或值钱的东西。防汛指挥部告知河边居民,晚上如果洪水继续上涨,听到警报要立即撤往县城高处。幸好,一夜平安无事。
隆冬时节,龙眠河里无遮无挡,北风肆无忌惮地在河道里刮着,格外寒冷。洗衣妇们缩着颈脖,在彻骨的水里洗衣洗菜,双手冷得失去了知觉,就像上冻的胡萝卜。80年代我已回到桐城教书,有时妈妈患病,冬天腌鱼就由我来剖洗。我清晰地记得,几条大鱼剖开洗净,浑身如同浇了冷水,半天暖不过来。亲身经历,方才懂得母亲日复一日付出的艰辛。
河水汤汤,岁月悠悠。不知何时起,龙眠河畔西岸陆续建起了一些宿舍楼,东岸人家则就着河堤搭起棚屋。这“人家尽枕河”的奇观,绝无姑苏那种韵致,反多了几分杂乱。居民生活垃圾和污水肆无忌惮地排放到河中,再加上五颜六色的工业废水,龙眠河中游河水逐渐变黑,下游更是长满了浮萍和蓝藻,不少地方散发着令人掩鼻的气味。
人们不敢用河水洗菜,不敢下河洗澡。“紫来桥下水,龙眠山上茶”更是风光不再。我们的母亲河不再清澈,不再秀美。她蓬头垢面不堪入目,她病了。
整治龙眠河是市民的强烈呼声,是游子的浓浓心愿,是当时桐城发展的头等大事。2008年,时任领导终于启动了这一艰巨的工程。他们顶着压力,做规划,招商引资。其间,最艰难的任务当属拆迁,尽管大家都认为应该支持,但当涉及到个人利益,给家里带来不便时,抵触情绪自然产生了,破口大骂甚至动手推搡都难以避免。
今年央视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安居》,剧中那些走家串户,将心比心的动迁人员,他们的真诚深深感动着我,令我想起了桐城动迁的往事。城区改造不容易,我们应该感谢为整治龙眠河乃至改造旧城面貌付出心血和劳动的人们。
整治后的龙眠河成了文都闪亮的名片。河道宽阔了,河水清澈了,浅濑处流水淙淙,幽深处则碧波粼粼。龙眠桥下的橡胶坝,起到了调节水位的作用。每逢细雨蒙蒙,微风吹拂,颇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韵味。
变化最大的是龙眠河中段,两岸建有上下两层通道。贴近水面的栈道是用红色的木条铺设的,随着地势高低起伏,有木头扶梯连接。在栈道上,能感受扑面而来的水汽。栈道上面是宽阔的大理石通道,从石河桥一直通到彩虹桥。
两岸建起了好几个文化公园,有诸多有关黄梅戏的雕塑与碑刻,还有石桌条凳供游人小憩,在休息观赏之余给人以历史的教益。龙眠河上最热闹最具人气的当属廊桥,这儿是老年人的乐园,除下棋、打牌、聊天外,最令人瞩目的是票友们的黄梅戏组合,拉琴演唱,一招一式,颇为专业,带来阵阵喝彩和欢乐。
龙眠河最美的时刻是傍晚,河的两岸灯光璀璨,美不胜收,彩虹桥更别具特色。每逢节假日晚上,沿线灯火一齐亮起,组成“龙眠河,桐城人民的母亲河”字样,赏心悦目之余令人顿生自豪感。
无论夏日还是冬天,河边散步的人流络绎不绝,甚至摩肩接踵。在东作门茶坊外,天气晴好的傍晚,也有供各种戏曲清唱的露天舞台。来桐公干的客人与回乡探亲的游子,会在晚间携友来此游览拍照。目睹眼前龙眠河的热闹靓丽,想起改造前的荒凉暗淡,令人顿生“今夕何夕”的感叹。
龙眠河变美了,但还有不少隐患。水源不足,雨水少的时候水流会变细变小,下游污染治理尚未完成。再者,滨河新建的高层民居,产生的生活垃圾及废水还对龙眠河的环境形成威胁。据说,桐城的龙眠河改造是向贵池秋浦河学习的,但依我看来,远远比不上秋浦河的治理效果。
2012年我到贵池,特地参观了秋浦河。这条河城区部分远不及龙眠河宽阔,但水量充沛,树木繁茂,浓荫匝地,隔绝了城区的喧嚣,真是休闲的绝佳所在。两岸绝无任何民居和其他建筑,政府没有趁整治河道之机开发商品房,把这片块黄金地段,修成了优美宁谧的文化公园。
秋浦河两岸,触目皆是诗碑。诗仙李白写过的12首《秋浦渔歌》,一一镌刻在河道边,还有杜牧、黄庭坚等历代大诗人的名作:无怪乎人称诗人之河。与秋浦河比起来,龙眠河少了点幽静与诗意,多了点喧嚣与功利,也留下了一些后患。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徜徉龙眠河畔,河水依旧流淌,但临河故居早已成了废墟(开发商拆后未建),往昔的一切已回不去了。城市的发展带来一些进步,也会留下一些遗憾。或许,这就是历史的法则吧,无论你是点赞,是吐槽,还是无奈。
❖精华推荐❖
从矿工到特级教师,我这三十年
【在他乡】 如果六尺巷有这样的台湾导游?
【六尺师苑】 魏晋名士的多棱镜——我读《世说新语》